〈為學與做人

(一)

為學求的不是學問,而是為學做人。各科目乃至國英數社、政治法律經濟教育不過是做人的一種手段。但不能說憑學科就能達到做人的目的。

(二)

人類心理有知、情、意三部分,圓滿之時稱為知、仁、勇。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所以教育應分為智育、情育、意育三部分。智育教人不惑,情育教人不憂,意育教人不懼。

(三)

讓人類不惑的最要緊的事是養成判斷力。且在判斷力之前需養成專業知識,普遍的嘗試仍不夠,還需專精科目的學識。但單就學問還不夠,人生是活的,還需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。

總體的智慧的養成方法:

  • 細心思考,將事情從頭到尾想清楚他的道理。
  • 養成清明的頭腦,當事情來時從容不迫。

以上都是智育的條件,目的教人做到「智者不惑」。

(四)

「仁」,就是人格完成的意思。也可說是普通人格之實現。要彼此交感互發,成為一體,人格才能實現。意即宇宙即人生,人生即宇宙,人格與宇宙無二無別,即為「仁者」。此人者「不憂」,因憂生而成敗與得失,而宇宙是不會圓滿的,所以看透。

再者,「仁」的人生觀沒有所有權觀念,並無得失可言。「無人而不自得」,生活單純是趣味、藝術化,就能教人做到「仁者不憂」。

(五)

若是不惑、不憂,那自然不懼。懼是意志方面的事,只有訓練意志力堅強才能做自己的主。頂天立地做一世人,絕不藏頭縮尾,便是「勇者不懼」。

(六)

這三項即為做人之要求,在學學問之前,先學好如何做人。未經磨煉的原石還未成為個人,在學校之外的大學問到處都可以成為良師。為學之前養足你的根本智慧,體驗人格、人生觀,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。

心得:

在學習之前先學會如做人。梁啟超先生提及一個論點:台上討人厭的政客無一不是優秀學歷出身,但他們卻惹得一身腥,民怨四起。因此教育程度以及學問深淺並不是社會大眾對於他的判斷標準,重點而是在於做人的態度。在求學過程中不僅增加普通知識,同時也能更貼近社會與學習做人的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讀書筆記 梁啟超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向煦 的頭像
    向煦

    向。

    向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